一是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目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已形成以算力和数据为上游基础层、以大模型平台为核心的中游技术层、以各类产业场景为导向的下游应用层的新型产业链,在自动翻译、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智能推荐等多个领域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在一些行业垂直领域,人工智能技术与专业领域知识或经验相结合,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与产业竞争力。据统计,2023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5784亿元,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企业采用率已达15%,市场规模约为14.4万亿元,已经体现出了新质生产力的蓬勃生机。
二是加速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改造和升级。人工智能在制造、医疗、教育、交通、农业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涌现出矿山大模型、气象大模型、交通大模型等一批数字化转型新标杆,创造出新的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推动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目前在我国已经建成的2500多个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中,经过AI改造的工厂研发周期缩短了约20.7%、生产效率提升了约34.8%,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开辟出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涅槃重生的新路径。
三是助力宏观经济调控。人工智能技术结合科学的经济分析算法模型能够对经济数据进行深度挖掘,进一步掌握经济运行态势,助力提升国家经济监测研判和宏观调控水平,为宏观经济调控、产业政策制定等发展改革工作提供决策依据,确保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形势下,宏观经济调控的思维理念和政策工具也需要深刻变革与创新,如何更加科学高效地调度算力资源、数据要素、数字产能,成为经济运行调度工作的新命题。
以“人工智能+”行动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为此,要紧密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应用场景丰富的独特优势,通过数据驱动、算法优化、模型创新等手段,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技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应用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抢占战略制高点的重中之重,也是国际科技竞争的焦点领域。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主攻通用大模型等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建立关键共性技术体系,打造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广泛参与的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和新型研发机构,着力实现算力芯片、高带宽内存等关键元器件的突破,加快推动国产大模型创新迭代,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实现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自立自强。
江西省赣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华昌科技园B3栋F3
saima_packing@163.com
18170683486 (彭经理) 17779732386 (包经理)